五月病,就是在春夏之交的五月份,因为理想期许和现实的差距,而产生的厌倦易疲乏的情绪问题。
从4月底昂扬的斗志被对五一小长假的苏州之旅的无限期许攻陷开始,五月就陷入闲散而又带着一点点的疲乏的状态,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五月病,有病而又没有药的日子就这么一晃而过。
月末最后半小时,我想还是按时间顺序写下些杂碎的字。
园林之旅
一直都对中国古建筑有着一份难以言说的着迷,无论是富丽堂皇的殿堂还是清雅朴拙的院落,都无一不失精巧别致。此去苏州,自是为了江南园林。五一假日并不是赏园的好时期,却仍是按捺不住向往之心。到底还是游客太多,喧嚣而拥挤,走马观花般,心中暗暗想着以后定是要挑着清净少人的淡季闲闲散散地,走走停停地,再来好生欣赏一番的。
临行之前,作了些皮毛功课,确实遇到了一本好书,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他人称赞他的散文 “清丽有深味”,深以为然,很久不曾有读到如此爱不释手的书,之前读得仍是有些草率,闲暇的时间里随手翻看几页都是沁人的沉醉。先生常在文中将古典园林与绘画、音乐、诗歌、文字一起探讨比较,字里行间自有哲理与意境。园林是美极的,汉字也是美极的,亭、台、楼、阁、轩、榭、舫,不论是读出来还是就这样摆放在一起,都仿佛是有了韵律,是活的,有什么在流淌,大概是那些园林的主人寄予一方小天地的思绪吧。
三分匠,七分主人——计成《园冶》
对这句话的印象是很深,苏州园林多是文人园林,一方园林里,一亭一阁,一池一井,主人都要为其取上一个雅致别趣的名字,或取自典故或取自诗词名句。既是表其喜爱欣赏之意也是对自身情志的一分寄托。
其实以儒为学的时代,大多数文人志士最初应该都是有着要成就一番作为的进取之心的吧。可偏偏这闹市之中却藏匿着这些许静谧,与世隔绝的小天地,私密,闲散,出世。青瓦灰墙,尘世山林,一颗隐逸之心。
心向往之。我也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明明自己才二十来岁的年纪,就总是想着归隐山林,少了些担当。也许是老庄哲学里“无为之治”过于诱人了,其实自己还不甚其解。
想到这儿,又不得不提起一路同行的伙伴们,是我一直特别仰慕的那种,饱读诗书,针砭时事。然后对比出自己脑子里实在是空空如也,小时候光顾着撒丫子在外边玩耍了,倒是过得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后来读理科光顾着对战数理化,文史经哲涉猎太少,其实一直有这方面的认知但总是缺乏了些引导和行动力。
这也是我从五月开始,总是逮着时间就在南京城里各处晃悠的驱动力之一吧,另一方面,在南京大概也只剩下一年的常驻时间,再不好好了解它,以后只怕又只能作为匆匆过客一掠而过了。这样一个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都,不如就以她作为开端,弥补那些年的错过。(短短四载而已,其实又何尝不是一过客,想起我那生活过十八年的故乡,都不曾认真地了解过她,愁绪夹杂着歉疚一点点从心头萦绕)。
行走在南京(一)
那些博物馆
之前只去过几次南京博物院,很大,内容很丰富,有常设展览也会不定时有新展。以前去观展,因为不够了解,大部分的时候,并不能很深入的了解那些展品背后体现的意义或者完成它们的技艺,只是凭着自己的审美观作出最直观的评判,包括展馆内的解说词都不一定会细看。
小六与苏博
月初一个人去了南京六朝博物馆,优哉游哉地在里面逛了三个多小时,算是对南京六朝古都支撑有了一定初步的了解吧。不过,感觉自己的关注点总是会跑偏,比如参观六朝博物馆和苏博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他们的建筑设计。小六和苏博都是由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设计感很强很走心,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他们的设计风格非常注重对于光影的运用,尤其是自然光。
苏博中运用了很多磨砂但是半透光的材质引入自然光线到展厅中,消除了封闭空间带来的闭塞感又给展厅增加了光源;在大面积的墙面中切出一整条玻璃墙面,置一长椅,给走累了的参观者提供休息的场所,外面种上翠竹,阳光透过竹叶碎影落入屋内的地板上,风动影摇,不会让人觉得乏味幽暗,很称江南秀雅风致。
小六呢,入门进入大厅,东面墙上半部分和顶部都是矩形大面积玻璃,正好也是在阳光明媚的一天上午,灿烂的阳光被窗格分割成一块块铺在地面和墙面,整个厅堂中央并没有成列任何展品,光影造就的线条与方块交叠铺成,并不会让人觉得空旷无所看,反而更显通透和大气。各个展厅的设计与划分也都让人眼前一亮。其中一层以展示魏晋文化为主题,以奁为设计灵感,木为主体元素搭建矩形交错排列空间,既划分出各个子章节展览区域又相互关联能层进引导参观者。这里又要提到他们对光与影的注重,使用光,竹(因为在江南,所以竹元素在小六与苏博中都运用了很多呢)与白色幕布作为隔断,所到之处竹影斑驳,移步之间似是置身千年之前的青山翠竹之中,脚踏木屐,身着宽袍敞袖,化身魏晋名士,登山赏翠,曲水流觞,好生自在。另一层展厅则以石为设计灵感取南京为“石头城”之意,不规则几何形体排布又很有现代感。
半天逛下来,小六的风格既取意于南京的历史文化又结合了现代设计,个人认为是融合并契合的很好的一个例子。不禁又想起去苏州赏园,管理方偏要借着园林之地办什么花艺展,古香古色的几案上硬是要摆些现代插花,与博物馆不同的是,这些园林布置原本就是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一个时代的完整艺术作品,大至庭院设计小到家具摆放,每一个恰到好处才是原有的意境,就像陈列在博物馆中的书画陶瓷就像我们现在聆听的经典的乐曲,它们不需要再度创作,强加的现代气息真的只会破坏原有的韵味,显得不伦不类,实在是画蛇添足,扫人兴致。
朝天宫与市博
曾经对于庙这类建筑群我总是没多大兴致的,但最近看了些关于中国古建的介绍视频,里面提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制度恰好介绍了文庙的等级与规格,而且全国所有的文庙规格都是一样的,心生好奇,朝天宫正是南京的府文庙且又是南京市博物馆,一个没课的下午就晃过来准备实地考察一番。
中国的古建筑等级制度相当的完善,这也是皇权集中制度的产物,除了皇家建筑之外,孔夫子作为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圣人”,祭拜孔子的庙宇因此享有与皇家建筑等同的级别——红墙黄瓦(当然佛教寺庙属于宗教建筑另当别论)。走到朝天宫正门,一切如所期望:正面万仞高墙,右侧德配天地,左侧道冠古今,皆是表达对孔子的学识思想的称赞,内面左右本应分别为礼门义路,体现儒家学说内涵,然而朝天宫的侧门内牌匾竟然与外侧相同,想必是修缮之时没有注意这些细节,令人失望。高墙之后依次是泮池(缘由与“辟雍”相关~)、棂星门,然后可见文庙大门大成门,大成门又有三扇门中间只有帝皇可行,一般大臣只能走两侧小门,等级制度无处不在,皇权之威无处不显呐。之后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也就是祭拜孔子的地方,可惜去时大成殿是关闭的没能进去参观。大成殿后面是崇圣祠,是用来祭拜孔子父母的地方。
一般文庙的格局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心中绘着这样一张图纸,行走在朝天宫的各个角落,一点点印证所知的感觉很奇妙,比以往一头雾水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满足很多,就像是把所学应用于实际的满满的收获感。这时才明白为何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以读书在先行路在后。只有在对一个地点的人文地理风俗人情有所了解后,去游览去参观才会真的有所体悟,只凭直观所得的东西真的会错过很多隐藏在表面背后的精妙之处。还要多读书。
南京市博物馆建在朝天宫一侧,从史前时期开始至商周以后各个朝代展现了南京的历史发展轨迹。历经千年,金陵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多次成为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政治权力中心,却也因此遭受兵燹之祸。历尽繁华与苦难,在满城葱郁繁茂的梧桐的荫庇下(三年前,正是它们让我一眼爱上南京),如今的南京,不紧不慢地前行着,相比其他一些城,该是少了许多浮躁的气息。
浦口火车站
从中山码头坐轮渡到浦口,出口对面就是浦口火车站。码头与车站间的长廊,可以算是这里的地标了吧。已经不再使用的车站,长廊也成了市民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有很多大叔大妈带着音响在跳交谊舞,恰逢一对情侣在拍照片,就以大叔大妈为背景,踏起轻快的舞步,极具年代感的音乐,很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然而时过境迁,以往繁华不再,灰墙斑驳。旧旧的广告牌是现在看来复古风格字体,有红色底板上贴着的店名已经脱落的只剩下两三个字的“百货商店”、还有“招待所和饭堂”、有“振兴旅社”等等。周边还有一片紧凑而整齐的民国别墅区,原住民都搬得七七八八,破破旧旧的,就像是被遗忘了一样。走在行人寥寥的“大马路”街道上,想象来去匆匆的旅客,想象火车鸣着笛拖着长长的蒸汽尾巴轰隆轰隆进站又出站,喧闹过,又这样静寂下来。
时光啊,就这样一声不响地流逝。